甘泉研究

甘泉真迹探究----甘泉足迹重游

时间:2015/12/18 12:33:12  作者:何以根  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查看:438  评论:1
内容摘要:甘泉真迹探究 甘泉足迹重游何以根今年十一月初,笔者在阅览《泉大全卷之八十五》归去纪行录时,知湛甘泉先生于1540年得以致仕,七月初二离开南京,开始了回归之路。从七月十一日至十五日五天中,在江苏宜兴游览了张公洞、甘泉精舍、玉阴诸胜,随后又至无锡,并分别赋诗多首,引起兴趣。又查看...

甘泉真迹探究   甘泉足迹重游

何以根

今年十一月初,笔者在阅览《泉大全卷之八十五》归去纪行录时,知湛甘泉先生于1540年得以致仕,七月初二离开南京,开始了回归之路。从七月十一日至十五日五天中,在江苏宜兴游览了张公洞、甘泉精舍、玉阴诸胜,随后又至无锡,并分别赋诗多首,引起兴趣。又查看罗洪先撰《湛甘泉先生墓表》一文,其中提到甘泉先生有张公洞口馆谷之记载,随即打开网页,果然在宜兴张公洞景区内确有甘泉亭、甘泉碑的图照,碑内刻有甘泉撰《宜兴甘泉精舍记》文。碑亭旁有一牌子介绍内容说,甘泉碑是四方形,旧时由门生史恭甫为明哲学家,大书法家,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所建的碑及碑亭,碑文为湛若水书写的《甘泉精舍记》。此碑是拓片重刻的,原石碑及碑亭已在浩劫中被毁。我即电话至张公洞景区,询问重刻石碑的拓片去向,这关乎甘泉先生的真迹能否找到的大事,回复说要找园林局才知祥情,原来张公洞景区归属宜兴市园林旅游管理局所规管。114,我要通了电话,正好管理局虞阿明主任接听,得知我急想知道张公洞四方碑文拓片及有关情况时,热情地答应给予帮助。118日,我接到虞主任传来的有关文件,内容是;四张碑文图片,经打印由湛甘泉撰写《宜兴甘泉精舍记》全文(二页);邵亦农撰《甘泉精舍记今释》;邵亦农撰《重建“甘泉精舍记”碑记》。全部盖有“宜兴市档案局证明材料专用章”,而且标示时间是2015115,说明我与虞主任通话的隔天,他就到档案局调出文件材料了,我首次感受到虞主任的热心和办事效率。我将收到的材料和前后情况向会长湛柱辉作了汇报,柱辉立即作出决定,摘时前往宜兴,任务是探寻甘泉《宜兴甘泉精舍记》拓片,以取得甘泉真迹;重游甘泉当年足迹,以体验其所赋诗句情景。为方便下一步工作顺利进行,我又向宜兴市档案局宗副局长、史志办耿副主任、文化馆、文物处等部门作了先期联系,购买了往返程火车票。柱辉会长也从增城博物馆开出几份介绍信公函,方便联系,以示郑重。一切准备就绪,会长和我的宜兴之行全部支出以AA制方式解决。

1121,我们登上了广州至南京的列车,目的地无锡站,约需24小时,途中下起了小雨,由于晚睡早起之原故,渐渐地似在半梦半醒,突然轰隆一声,列车靠站已无睡意,往窗外一望,是韶关站到了。可真是:火车穿行在雨中,悠悠奔走两个钟,闭目养神窗外望,原来还在粤广东。雨继续下,车继续行,株洲转右,经萍乡过宜春,越新余跨樟树,鹰潭快到,凝视着张公洞景区图,想起今次任务,不由得自赋一首:“三部尚书甘泉翁,曾游宜兴张公洞,弟子史际建精舍,探寻足迹在途中。”已是晚上,真的要睡了,关灯盖被,听着列车奔跑时的隆隆声,雨点敲打着窗外玻璃的嘀嗒声,失眠的我不得不强行入睡。过去不知多久,房门外嘈杂声响起,原来上海站将到,乘客相互嚷着准备下车,我们也睡不下了,苏州快到,无锡也临近了,因是途中下车,行李也要提前执拾好。无锡早上八时才靠站,误点一个小时,出站吃了早点,暖暖身体,在一志愿者老人家指引下,到达站西,乘上了往宜兴的客车,大约个半小时,宜兴到达,在车站旁找到“星期八”小旅馆,价宜,方便,行李放下,轻装续行。车站内有旅游专线,我们乘搭上201号中巴车,虽有41个站别,但路途不远,约一个小时,很快见到第一个景点,张公洞,景区马路对面饭店,随便点了两菜一汤,便饭一餐。饭间问了店中老人家,宜兴这个季节为何还毛毛细雨?他说,往年不是如此,今年有点反常。我不由自主地有感而发:低温添衣方出行,微雨游人皆举伞,要问冬季水如春,气候大会问法兰。(世界气候大会将在法国举行)。

张公洞是一个古老的石灰岩溶洞,位于城西南20公里的孟峰山中,该洞素以道教胜地而闻名于世。张公洞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溶洞面积达3200平方米,相传道教创始人汉代的张度陵和唐代的张果老都曾在此隐居修行,因而得名,享有江南第一古迹之誉。甘泉先生15407月宜兴游张公洞时,有诗:“千奇万怪不堪亲,混沌死矣泪凿之?若使公能回造化,不将混合此何为”。由于虞主任提前打了招呼,景区胡科长热情地带我们进入景区,按工作人员指引,很快地到达了甘泉碑所在位置。只见面前有四角亭,亭正中央竖有四面碑,即四块碑石面向四个方向而靠在一起,非常特别,我也是头一次见此碑形。用卷尺量了一下,每石碑高230公分,宽65公分,厚13公分。碑文阴刻背皆草书字体,每石碑字七行,共28行。碑文抬头一行,刻:“宜兴甘泉精舍记”七字,正文23553字;落款一行,刻:“嘉靖戊戌孟冬十八日南京吏部尚书甘泉翁湛若水记”,22字;史际跋文3行,字体稍细,78字;四面碑合计660字。对比由台湾钟彩均先生对湛甘泉先生著作,作点校所建立电子文件内《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九》所载《宜兴甘泉精舍记》全文除9个字不同外,正文与碑文相同。且碑文增有落款时间、职务、姓名,外加史际跋文。从这可以验证:(1)史际(即史恭甫)于1535年冬到张公洞,听了甘泉学生黄云淡一闻人诠的介绍和建议后,为方便给将来甘泉老师来此讲学和居住,便“筑屋于泉上”,在张公洞品建甘泉精舍。(2)甘泉于15381018日时73岁,亲笔书写《宜兴甘泉精舍记》交与史际(包括落款内容)。(31539年史际从官场乞退。(41540甘泉先生致仕回乡途中,史际陪同游看了“甘泉精舍”。(5)后来,史际手捧甘泉“记文”仔细阅读,恐怕日久被磨灭,模糊不清,便雇请无锡惠山刻匠何轩琢石摹镌甘泉手迹于四面碑上,以永垂不朽,又刻上自己的跋文。竖碑时间是15465月初一,时甘泉81岁。(5)读邵亦农介绍,原四面碑在文革前已有拓片,原碑在浩劫中被毁。(61993年市园林部门用原碑拓修摹重刻,重竖四面碑。1994年由宜兴市档案局将原碑拓入档清嘉庆宜兴县志碑刻栏记载:“甘泉精舍碑,嘉靖戊戌湛若水撰并草书碑,石方四面刻字,字畿五寸纵宕有奇气史际跋”,可见,史际当年竖碑内容一清二楚。

会长正在四面碑前忙于拍摄,正好该景点工作人员过来,交流了一会,并一起在碑亭旁拍照留念,随后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到碑亭对面距30远的甘泉池面前,这就是甘泉河的出入口。张公洞连着玉泉洞,泉水沿着曲折水道,顺流而下,甘泉河长约500,汇成甘泉池面积约18平方米,水深约0.52。现已辟为地下河探险景点,收费乘艇进内游玩。甘泉当年又为甘泉河赋诗:“濯缨甘泉头,濯足甘泉流;跏跌憩泉舍,于以澄心游。作诗诧张公,奇怪达虚空;高歌倚岩石,天为起悲风。”碑亭与甘泉池的夹角位置,是一大块空地应是甘泉精舍遗址,(清)嘉庆宜兴县志遗迹栏中载:“甘泉精舍,溧阳铨曹史燕峰恭甫所建,延其师太宰湛甘泉寓居于此为讲学之所,甘泉为之记。(按精舍在会仙岩玉泉河前今无一椽存者,惟湛碑兀立字迹尚完好。”确认了甘泉精舍位于张公洞口。甘泉宜兴游时题有甘泉精舍诗:“山下涓涓石下泉,惟应与尔洗心言;先生已在忘言处,一仟滔滔走大川。”《宜兴甘泉精舍记》清楚描述:精舍前三间作门槽,内三间作讲堂,后进三间作住房,前后四个穿山长廊。可见当时甘泉精舍之规模,时过境迁,岁月流逝,距今480年所建的甘泉精舍,虽已消失,曾与之近邻的甘泉池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看过了张公洞、甘泉池、甘泉碑亭、甘泉精舍遗址,已是下午2时多,刚出景区大门,即接到虞主任电话,说刚参加完单位活动,正开车前来,接我们去“玉女潭”景区。约十分钟,车已到跟前,虽从未谋面,虞主任如熟人般招呼我俩上车,相互亲切交谈,说前面玉女潭很近,已联系景区人员,不用急。果然,大约3公里路程,片刻便到,进入景区大门,一讲解员早已站立候等。虞主任认真地介绍说,这是我们景区“金牌讲解员”,小宋对“玉女潭”的历史现状了如指掌,客气了几句,小宋便如数家珍地开始了解说。溧阳人史际,字恭甫,号燕峰,晚更号玉阳人,遂称玉阳公,尝从甘泉先生游,尤多心得。1535年冬史际,因买地葬母,在莲子山买下了“玉女潭”,建构“玉女院”和“玉光阁”。不觉间来到一亭内石碑面前,小宋说:这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应史际所遨题的《玉潭仙居记》,记述了玉女潭景观和建设历史。提起文征明(别号衡山),让我想起甘泉著作中有多处与其来往的书信记载,并曾邀文衡山同居南岳,这是题外话了。“玉女潭”景区由“玉阳洞天”、“玉潭凝碧”两部分组成,跟随小宋,沿着蜿蜒的小径,自山脚向上,移步换景,十多处建筑错落在山水、草树之间。玉阳洞天奇异的石景系地表石灰岩风化而成,盘旋而下,有瑶台、三珠洞、飞云洞;曲折而上,则为集灵谷,会仙坛等,沿途听见,满山的太湖石,其间青藤古蔓,奇花异开,清香扑鼻,树木顽强地从石缝中向上伸展,玉阳山成了美丽大盆景。转眼间,突然眼前一亮,被郭沫若誉为“天下第一潭”的玉女潭到了,相传玉女曾在此沐浴修练,故名。这潭在半山腰,广8,深达70,大旱不渴,大雨不盈,潭水清洌湛碧,潭三面石壁相依,青藤古树环绕,绿荫敞日,被称为“玉潭凝碧”,站在潭边无不感到心旷神怡。甘泉当年尝游此地时,也为秀美的景色给予赞叹,他在诗句中说:“驱车玉阳去,第一观灵树。如何藤累之?一千八百.  。水石处处光,玉潭蛟龙藏。安得鞭此龙,为世济旱荒。瑶石吾爱之,玉在石中辉。”下至山脚,小宋指着前面几十米远的小土坡说,那就是史薛甫玉阳山房遗址,遗址上现已建起民居。甘泉先生于当年七月十二日曾访玉阳山房,赋诗云:“天曹开洞府,到我得归年;秉烛将船入,通宵冒雨牵。望中迷去路,行处有开先;满洞皆瑶草,浑家是地僊。树灵知阅世,潭静学渊泉;借得一眠地,都忘七洞天。”当晚夜宿,甘泉在墙壁上题诗四首,其中第一首是:“我与名山有夙缘,今霄何霄此借眠。中天月欲近人语,莫是天上谪来僊。

“玉女潭”景区游访结束,虞主任驾车回程,途中来到他朋友经营紫沙壶的豪华店铺,在二楼,我们三人品茶谈话。虞主任将网传给我的有关资料原件交给会长,我们最关心的是张公洞甘泉碑碑文是否甘泉真迹的问题,虞主任介绍说,他在近30岁时就在园林旅游管理局工作,前几天还过问了碑刻情况,1993年,管理局为搞好张公洞的旅游环境,将甘泉碑亭恢复原状,碑文是用文革前原碑拓置于碑石之上,中间用复写纸按拓片内文字描摹而重刻的,而交给我们的四张拓片照,就是当年用来描摹,现已存市档案局的原碑拓,虞主任的解说,对我们确认甘泉“记文”真迹有了信心。

当晚,用会长在张公洞四面碑上拍摄碑文字与虞主任转来的拓片照内文字,细致地、反复地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其文字笔划粗细,字距行距,确有明显不同,我们一直对照议论至零晨一点。1123,气温4度,天上下起微微细雨,还好,旅馆住宿已含早餐,要了几件点心,两碗米粥,纠起精神,一齐出发。在宜兴市政府大院内,先找到史志办耿付主任,他像早有准备,将放在办公台上的几本宜兴旧县志立刻交与我们,还斟上热茶。客气几句打开县志立即翻阅,短短两个小时,确有些收获:县志上有关甘泉精舍、甘泉碑、甘泉学生的记载,都记录下来。附近午饭后,迅速返回政府大院,直接到市档案局,要求宗付局长将《宜兴甘泉精舍记》原碑拓原件复印给我们宗付局长解释道,原碑拓既长又宽,馆内复印机无法复印,因拓片属于珍贵文物,专人专柜保管,按规定不能拿出馆外复印,只有一种办法,由馆内人员将碑拓拍照片,电传出去,而早十几天,已由我局将所照传至市园林部门,说是为你们而办的。到此,现在已确认,虞主任交给我们的四张拓照,是原碑拓照,拓照内文字,的确是甘泉真迹无疑了。随后,馆内工作人员从电脑内存调出《宜兴甘泉精舍记》复印件,盖上档案局蓝色长方印章,内记档号201-4-64,档案形成时间19937月,再盖公章。而虞主任所取复印件,内记档号612-3-79,档案形成时间为1994年。从两份复印件印章内档号和入档时间不同,可见宜兴市档案局对此碑拓的重视。从楼案局出来,在大院另一大楼内,到文化馆寻找邵亦农先生,因他是《重建“甘泉精舍记”碑记》撰写人,以及《宜兴甘泉精舍记今释》释义人,想从中取得有关信息,但终无果。刚好虞主任找到我们,带到他的办公室,得知想找先生之事,他说,刚打听到,先生已80多岁,有病在身,不便探访,那只好作罢了。我们便将当天在史志办,楼案局的情况与他交流了一下。虞主任立即将档案局传给他四张碑拓照转传到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邮箱。会长拟将四张碑拓放大至原碑长宽,显示原碑字迹大小,以复原甘泉先生真迹,并装裱留存。

虞主任昨天交资料给我们时,另有湛若水《游善权三洞遂卜书院》诗一首,我后来查了一下《泉翁大全卷之四十二》确有此诗,内容一样。虽然无时间记载,“归去纪行录”也没有提到,但甘泉先生有此诗之作,况且善卷洞也是宜兴有名AAAA风景区,前往一游也是值得。今天是24日,继续是阴冷天气,微雨中我们继续出发,这次是乘202号旅游专线。善卷洞位于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全洞面积5000平方米,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的洞天奇观,是宜兴“三奇”之首,由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组成。今天游人多些,跟随着讲解员,我们进入洞内,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从上洞往下,洞洞相通。水洞面前,要乘舟坐下,水洞长120,至尽头,自然亮光中“豁然开朗”四个大字展现眼帘。走出水洞,周围有丰富淳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三国时期的“国山碑”,唐代的碧鲜庵碑,有始建于南齐的千年古刹善权寺,有以梁祝文化为题材的“英台故宅”、“祝英台剑堟 ”、“祝英台读书处”等等。此时雨越下越大,不得不乘车而回市区。本想到市图书馆阅览有关书藉,碰巧图书馆要搬新馆,图书正在打包赴运,只得回至旅馆。

按天气预报25日温度是零度,旅馆服务员对我们说,气温冷,要多穿衣服呀。但有一地方一直挂在心上,当年史恭甫以舟至常州迎接甘泉一行,七月十一日晚上船泊湛渎桥,夜宿于此,知这桥姓“湛”,有感而发,为此赋诗云:“何年姓此渎?天设岂无因?五百年来我,题诗过暮津。”究竟“湛渎桥”在哪里?经多方查找,知桥位置在县北15里,十里牌往北河边。我们先到十里牌派出所,可惜,桥属位置地段已归开发区派出所管辖,只好继续步行,终于在一个小时后到达开发区派出所,所内人员听我们介绍情况后,议论说,湛渎桥那地方已拆迁,离此七、八里地,不一定能找到。正在左右为难之时,一位正要下班的姓蒋当地人说要找那地方,一定要有当地人带路,我们即要求他帮忙,先生也不推托,一会带来一当地人,开着小车,领我们前往,车子七转八转,停在凯旋路迎宾桥西边,桥横跨锡溧漕河,以前称运河。我们四人沿着河堤岸边。踏着全是泥泞土路,走不多远,双鞋已沾满泥土,为防打滑,只好靠路边有草的边沿小心行走,约200远,终于走到一小河与运河交界处,地下有几块平板大石,两位当地人说,这是原湛渎桥的石块,先生指着与运河成十字形的小河说,这就是湛渎河,西边通湢湖,另一边通太湖,原湛渎桥就在运河与湛渎交界点的西边。因2004年运河扩宽,湛渎河两边村屋被拆迁,湛渎桥因此被拆去。看着正在南北穿梭在运河上的货船,盯着被波滔淹没的湛渎桥遗址,想象当年甘泉暮宿船上,次日穿过运河,沿东边湛渎河出太湖,再游张公洞甘泉精舍的情景,不免一声叹息,引起无尽的遐想,虽有感叹,心愿得以了却。往回走时,先生建议我们到屺亭镇找找拆迁前住在桥边住户再了解一下,车子停在骏马小区内,见到一位79岁姓刘的中学退休老师,他介绍说,原湛渎桥一边是新华村七家组,另一边是屺亭港里村,他就住在该村,湛渎桥是石板桥,横跨南北,长约20,桥两边是步级向上,中间是平面石桥,长10,宽约两米半,桥两边沿有石栏杆,约80公分高,桥底部是单拱形,距水面约4高。桥边还竖有石碑,刻有桥联:“巨浪贯长江,东通百渎,高樯驰画鹢,西接三江。”至于此桥为何姓湛,何年所建,475年前甘泉先生也只能在诗中提问。可惜的是,我们请档案局、文物办,及先生帮助寻找,也未能得到拆迁前湛渎桥的照片。

26日,我们怀着不舍心情,乘车离开宜兴市。宜兴,是紫沙壶产地的陶都,也是产茶名地;宜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中外;宜兴,名胜古迹数不枚举,古今名人墨客来此地憩游赋诗、书画,留下不少绝世佳作;宜兴,有甘泉多位弟子,有宣传理学的甘泉精舍,有其游历留下的传世诗句。如今宜兴,综合实力全国县级市排名第六;宜兴城乡如公园,处处见园林,道路整洁通畅,更为人感动的是宜兴人热心助人,文明有礼,社会和谐的精神面貌,几天来我们所接触到的虞主任、档案局宗付局长、史志办耿付主任、以至派出所民警、司机、旅馆、车站、食店工作人员,无不是宜兴人文明的代表。

上午十时到达无锡,住下后,我们乘公交车前往城西惠山古镇的锡惠景区,约一千米长的直街及一些横街小巷,全是摆卖当地特色的食品工艺品,琳琅满目。会长和我在街旁一间四川食店各人要了一碗肉面,味道还算不错,也能充饥。虽然天气低温,但已无下雨,游人不少,直街尽头,就是我们要到的号称“江南第一山,天下第二泉”的锡惠胜境。惠山高度海拔300,周围20多公里,“江南第一山”是清乾隆的赞誉,园林与古迹错落其中,除了游客,不少摄影爱好者纷纷忙着,在各大小景点,仰着、横着、斜着、远近取景,他们也是园中一景。我们焦急地按路牌指引终于找到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二泉”,何为天下第二泉呢?这称谓也有一段佳话,故事距今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一度寓居于此,他品评天下泉水20种,认为“卢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后来在元和年间另一位对泉有研究的学者,刑部侍郎刘伯刍品了石泉水后说:“杨子江中冷泉第一,惠山泉第二。”从此,天下第二拉就垂名千古。1540年七月十五日甘泉从宜兴而来,会同冼桂奇、陈量等人到无锡登览惠山之上,欣赏山色美景后,又酌饮品尝第二泉泉水的清香,抒发了羁旅情怀,赋诗云:“天一元生我,来看第二泉。平生观海意,此际更渊渊。”(按:道教有“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此日酌泉正是七月十五日,是否此解释?各位共同讨论。)甘泉著作中同一与上诗连在一起的还有诗一首:“我屋甘泉洞,泉甘亦自同。独怜生海外,题品未曾逢。”现在,二泉庭院北边围墙上镶置的“天下第二泉”巨大石刻就是清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在雍正五年写的,其字形雄伟,笔力苍劲,使庭院更显古朴而有生气。说到这里不得不讲一下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亚炳),曾创作了一支二胡曲取名《二泉映月》,曲调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此曲已成为世界名曲。当然,现在的泉水已不象当年甘泉酌泉时能品尝其清香了,“天下第二泉”只能为世人留下一段又一段的神奇故事罢了。

回程票是28日,难得有闲,27日我们到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体验此处山青水秀的天然胜景,饱尝广福寺内素斋面条一碗,下午又进入蠡园,观看范蠡与西施当年泛舟之湖。28日上午又游览了距今1500年的无锡南禅寺。下午乘车而回。此次出行甘泉真迹探究有了结果,甘泉足迹重游感概良多,沿途胜景欣赏受益不浅,可谓一举三得。
甘泉真迹探究----甘泉足迹重游

甘泉真迹探究----甘泉足迹重游

甘泉真迹探究----甘泉足迹重游

甘泉真迹探究----甘泉足迹重游


 

标签:真迹 探究 足迹 

出处:湛氏家族古今志网址:http://zhanganquan.com   http://www.zhanganquan.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相关评论
评论者: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21号

    渝ICP备12002000号-1

Powered by OTCMS V2.95